新闻纵横

新闻纵横

    最好的我们在路上——访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奖团队

    日期:2013-12-12来源:李永强 张璐璐 张坤 浏览量:

      2013年10月13日至18日,在苏州独墅湖体育馆的答辩场上,凭借着先进的科学理念和坚实的技术内核,由我校化学化工学院于京华、颜梅老师指导,李帅、苏敏、李陈、孙国强、高洪威、王秀等同学共同完成的作品《基于电池的电化学发光便携式传感器设计与制备》一路披荆斩棘,从层层考核评审中脱颖而出,摘取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及交叉创新全国三等奖的桂冠,实现了江南平台江南登录平台,Welcome挑战杯历史上“国一”的重大突破。让我们透过笔者的视角,走进他们的挑战杯世界,体味“挑战杯”之路的酸甜苦辣。

                      因为热爱 我们才能相遇

    台上的掌声来自台下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挑战杯”的路途也不是只有现在的光鲜靓丽,也有着旁人看不见的辛苦和努力。当笔者问及他们是如何走上“挑战杯”这条道路的,队员们都很有默契的提到了两个字——“热爱”,只有出于真心的热爱,他们才能在实验室相遇,后来在于京华老师的指导下,组建了现在的这个团队,并由李帅担任队长。队长李帅也坦言自己大一的时候参加了很多活动,但结果都很不如意。于是在漫长的选择过程中,他认识了“大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一个鼓励大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舞台,这里有中国最有想法的大学生,有中国最具创造力的思维,有中国最优秀的大学生作品。身处这个团队的成员们,似乎都有一种激情在支撑他们奋斗不止,再结合他们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对科研的向往热爱,便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挑战杯之路。                  
                      因为执着 我们才能相知
     
    科研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首先是选择研究课题。挑战杯的课题选择要求联系实际,避免“假、大、空”,而且要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必须是具有创新性的学生科研工作。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灵感,决定构建一个可以同时检测两种组分的便携式恒电压电化学发光体系。在这一想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后,团队成员便一起开始了艰难的实验过程,经过长期的讨论与探索,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李帅和他的同伴们自主设计制造了双向切换开关,将其与电池联用组建了便携移动电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基于电池的便携式传感器。经过三个月的测试与表征,终于证实该传感器可以应用于电化学发光领域并且能够同时检测两种组分。至此,实验终于宣告成功。

    然而实验过程中,熬夜奋战几乎是所有人的家常便饭,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把夜晚的时间无限延长,把别人重视的娱乐甚至休息的时间都抛之于脑后。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努力让自己保持着神经的紧绷,也许身体的疲乏、精神的劳累会消磨他们坚持下去的信心,但持之以恒的信念给予了他们无限的希望。

                      因为艰难 我们才能共同勉励

    在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都提及时间的掌控问题。比赛期间,很多时候随着进程的不断推进,他们必须把赛事放在第一位,在实验室一研究就是一整天。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大家根本没有时间复习,往往是第二天就要考试了,前一天晚上还在准备比赛。今年9月末临近比赛的时候大家都很急躁,就连队长李帅,都想要放弃,其他人受其感染,也不想再做下去,想早一点准备考研。在这种情况下,于京华老师耐心地给他们指导,引导他们做好比赛。“于老师告诉我们要沉住气有信心!这次比赛只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陡坡,咬牙爬上去才会看到更远的风景。”队员苏敏如是说。在于老师的提点下,团队成员又恢复了热情,并且做的比以前更加努力。

    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分配自己有限的时间成了一个关键所在。几位队员都说,在繁忙中理出头绪、规划合理尤为重要,而执行效率也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即使被占用了大段时间,有队员们的相持相辅、相互鼓励,大家非但没有落下学习进度,反而都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奖学金。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嘉奖,更是一次精神上的丰厚回报。

                      因为分担 我们才能相伴

    当问及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整个团队是怎样坚持下来的。队员李帅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他们会提前分配好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整个团队各有分工,又相互交融。在这里个人的利益得失被缩小了,每个人的努力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整个项目可以取得好成绩。孙国强说到:“每当团队有分歧和矛盾的时候,大家都会聚到一起开会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得出最合理的结论,如果还不能达成一致,就和老师交流,让老师帮助我们分析情况。”

    “于京华老师思维细致缜密、为人和善,颜老师科研能力强、待人亲和,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都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们从于老师和颜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苏敏说。在他们参加挑战杯的过程中,于京华和颜梅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帮助与支持,她们循循善诱的教导、深远的眼光见地、缜密的逻辑思维、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杰出的人格魅力使他们受益匪浅,帮助他们迈上了科研的道路。

    他们的挑战杯团队开始了英文论文的撰写,李帅将其列为挑战杯生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经过长期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国赛之前,他们共计整理发表论文11篇,累计影响因子29.028。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13.817,分别为:李帅在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SCI, IF=3.898)和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EI)杂志上各发表论文1篇、苏敏在Electrochimica Acta(SCI, IF=3.832)杂志上发表论文1篇、孙国强在 Analytica Chimica Acta(SCI, IF=4.555)杂志上发表论文1篇、王秀在Monatshefte fur Chemie-Chemical Monthly(SCI,IF=1.532)杂志上发表论文1篇。

                      因为成功 我们才能惺惺相惜

    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于京华、颜梅老师带领着这个团队参加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凭借过硬的作品实力、科学的组织分工,他们一路过关斩将,在校赛和省赛中连续拿下了江南平台江南登录平台,Welcome特等奖与山东省特等奖,和我校其它3件作品一起挺进全国赛场并入围最终的决赛答辩环节。全国总决赛异常激烈,来自全国440所高校的1135支队伍在苏州独墅湖体育馆尽情展示自己的科技实力与作品魅力,全国顶尖作品的碰撞火花四射。最终,队长李帅在封闭评审和专家问辩环节的完美表现征服了所有观众并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队员苏敏告诉笔者,得知获奖的时候特别高兴,觉得这两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这是对他们这两年辛苦努力的最大奖励。都是初露峥嵘的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与喜恶,两年的磨合,让每个成员学会了包容与体谅,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在收获奖项的同时,队员们也收获了展现人生价值的喜悦与真挚友谊的感动,收获了社会与他人的肯定,也收获了成长。

    采访最后,当笔者希望他们为有志于做“挑战杯”的学弟学妹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提几点建议时,队长李帅坚定地说,“做‘挑战杯’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而是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积淀自己,然后实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你们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一定要把这条路坚定的走下去,要相信:最好的自己,在路上!”


    撰稿:李永强、张璐璐、张坤  编辑:刘哲  编审:丛晓峰